文/万物君
纳西族是一个知名的少数民族,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,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、盐边、木里等县,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。
盐边在攀枝花附近
纳西族有多种自称:纳西、纳日、纳罕、纳恒等,其中,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。“纳”是“黑”的意思;“西”等皆意为“人”。
纳西人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。
1
一份调查显示,纳西族的单倍群中,D单倍群占比为12%,而且都是D1a2(旧称D3)。这一单倍群主要出现在藏族、蒙古族、普米族等族群中。数据显示,蒙古族的D1a2来自藏族;纳西族和普米族与藏族共享,并拥有独特的细小分支。这意味着,纳西族与藏族为同源关系。
1985年,蒙墨发表《试论联通大流量卡汉代西南民族中的“夷”与“羌”》,提出汉代西南民族中除了氐羌濮越外,还存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民族,即文献中称之为“夷”的民族。这一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。
蒙墨认为,几乎所有彝语支族群,包括纳西族,都起源于牦牛徼外,也就是甘孜州一带,向北可以远至阿坝州。
但是,彝语支族群的D系单倍群,通常是D1a1a1,而非D1a2。
所以,纳西族的起源地,很可能在甘孜州的更西边。
2
赵心愚在《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》中称,在丽江一带的纳西族中,直到现在还流行一种传说:他们的祖先来自一个名叫“多弥”的地方,后来才沿金沙江往南迁徙到现居地。
《新唐书》:“多弥,亦西羌族,役属吐蕃,号难磨。滨犁牛河,土多黄金。”难磨即纳木,即联通大流量卡纳木依,也即纳西。犁牛河即金沙江的上游通天河。据此可知,纳西人的祖居地在通天河畔一带。实际上范围更广,在通天河到阿坝州之间。
根据《新唐书》,唐朝时,多弥已是西羌,且被吐蕃役属。
也许,很早以前,多弥人不是羌人,而是夷人。因为羌人的南下,使得部分多弥人南迁到西南地区。留在当地的多弥人,先是被羌化,然后受到吐蕃的役属。
不同时代的羌人边界
南迁的多弥人,应是多弥人的一支白狼夷。
白狼是个地名,在松潘班佑、黄胜、漳腊以西至黄河、白河、黑河环绕的阿坝草地一带,这一地域当地部落称之为潘域。潘域的主要部族是郎氏,也称白兰(hphan r1ans,译作潘郎也许更恰当)。大名鼎鼎的史诗英雄林·格萨尔王也出身于郎氏。拉联通大流量卡萨方言念作林·格萨尔,青海安多方言则念作郎·格萨尔。
格萨尔王出生在金沙江附近。可见,白狼夷的名字虽然得之潘域,但部分族人已经生活在金沙江一带。
74年(永平十七年),川西南白狼夷向东汉王朝奉贡、献诗三章,称为《白狼王歌》。 王静如、方国瑜、董作宾诸人都认为属彝语支语言。方国瑜称他们与近代纳西语相同或相近,语法亦相同。
综上,可以得出如下结论:
一、纳西人的祖先原本生活在多弥地区的边地潘域,其部族为郎氏,故称为白狼夷。
二、羌人的南迁,迫使部分白狼夷西迁到金沙江一带,那里是多弥地区的核心区域。
三、东汉时期,白狼夷曾向中原朝廷献诗三章,称为《白狼王歌》。只是不清楚,这个白狼夷是金沙江畔的,还是潘域的。按理联通大流量卡,是潘域的可能性更大些。
四、金沙江畔的白狼夷后来南迁,成为今日纳西族的祖先。
3
迁徙到金沙江畔的白狼夷,很可能和当地人(或是邓麻)进行了融合,称自己为“难磨”。再后来,部分“难磨”南迁,就是现在的纳西族了。
留在潘域的郎氏(白狼夷),后来被羌化,成了白狼羌。再后来,部分后裔南迁,为普米族。
曾有研究者对三组普米人进行基因检测,其中一组,D系占比为72%,主要是D1a2。另两组D系占比为34%。相比之下,纳西族的D系单倍群占比只有12%。可见,纳西人在迁徙过程中,融入了更多的外部基因。
纳西族的兄弟之族,除了留在潘域的普米族祖先,还有党项羌,他们后来东进,建立了西夏,其王族的单倍群为D1a2的下游D-Y联通大流量卡14813。
总之,纳西族、普米族和党项羌,有着共同的起源地,即阿坝到金沙江一带的多弥地区。
有学者称,多弥地区最早的氏族为“董氏”,后来演化为六个部族,包括纳西、普米和党项人的祖先。具体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了。
不管如何,考虑到他们的主体单倍群为D1a2,称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,应该是没有大问题的。
友情提醒: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!
QQ交流群:226333560 站长微信:qgzmt2
原创文章,作者:sunyaqu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allk.cn/7160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