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获所在南蛮是在什么地方(“南蛮王”孟获家喻户晓,但很多证据说他是个汉人,有何道理?)

公元225年,蜀汉丞相诸葛亮亲征南中,演绎了一场“七擒孟获”的不朽传说。这段故事讲的是,在刘备死亡前后,“南蛮王”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,并诱煽夷人同叛。诸葛亮亲率仁义之师,七擒孟获,终于降服了南中,自此以后蛮夷不再造反。后来,孟获还跟随诸葛亮回到了成都,官至御史中丞。

长期以来,关于孟获的民族问题,大家并无异议,作为大名鼎鼎的“南蛮王”,自然是一个蛮夷。可是,在正史资料中,始终没有明确的讲孟获到底是蛮夷还是汉人。

实际上,孟获很可能并不是一个蛮夷,而是一个汉人,至少是一个夷化的汉人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据人考证,理由主要有三条。

首先要说的是东汉末年社会上普遍存在的“大姓”问题。所谓“大姓”移动大流量卡,就是在地方上具有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富豪,他们甚至还有私人武装。简单的讲,“大姓”就是今天常说的统治阶级中的实力派。东汉后期,不仅在内地有“大姓”,在南中地区也是存在“大姓”的。例如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就讲到,在建宁郡存在孟、雍、娄、董、毛、李、焦等八大姓,而永昌郡则有吕、陈、杨、赵等“大姓”。这些所谓的“大姓”是怎么来的?

汉武帝时期,朝廷在修筑“南夷道”和建立益州郡的过程中,曾征发内地大批的“豪民”或“奸豪”,以及大量的罪犯到南中去开荒种田,开发边疆。这些所谓的“豪民”或“奸豪”在内地就有权有势,到了边疆之后也很快就发展成了当地的“大姓”。像永昌郡的“大姓”吕家就是吕不韦的后人。秦朝的时候,移动大流量卡吕不韦的弟子被迁移到蜀汉,到了汉武帝时,吕氏后人又被填充到西南夷,自然就发展成了当地的“大姓”。而在南中带头造反的雍闿,则是来自当地的“大姓”雍家。雍姓的先人正是刘邦最痛恨、后来又不得不封侯的雍齿。雍齿当年的封地就在四川,而因为名声不好,后人也被迁移到云南。

所以,南中的其他“大姓”,也很可能就像上面的吕、雍一样,只是其祖先没有像吕不韦、雍齿那样有名,所以史书上并未有很明确的记载。

其次,所谓的“大姓”并不是在南中地区到处都存在的,只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才有“大姓”,而在完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则是没有“大姓”的。因为“大姓”就是封建大地主,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基本是汉族的聚集地,所以才会产生“大姓”移动大流量卡。那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,基本上处于原始部落的状态,没有“大姓”是很正常的。

再次,《华阳国志·南忠志》曾记载,诸葛亮“以夷多刚狠,不宾大姓豪强,乃劝令出金帛……夷人贪货物,以渐服属与汉”。也就是说,刚开始的时候,南中的蛮夷很痛恨地方上的大姓豪强,但是这些大姓豪强很有钱,蛮夷贪图钱财,于是慢慢的服从了大姓豪强的管理。于是就可以推测,作为生活方式比较原始的蛮夷,对自家的头领一定是无条件服从的,不会存在“刚狠”、“不宾”的问题,那就说明这些所谓的大姓豪强肯定是汉人。

遗憾的是,《华阳国志》等成书较早的历史文献对孟获仅仅是一笔带过,没有谈及他的家世。但是也留下了线索,那就是文中明确记载了孟家是建宁的一个移动大流量卡“大姓”之一。还有史料记载说,诸葛亮曾经把蛮夷中的“羸弱”着分配给焦、雍、娄、孟、李等“大姓”管理,这就是一条很能说明问题的证据。

而且不单单是孟获,孟家自此以后还出了很多人才,在西晋初年有做将军的,还有的继续活跃在南中地区的,但是没有任何一本书明确的说他们不是汉族而是蛮夷。就连一向治学严谨的司马光,他在《资治通鉴》中也仅仅说雍闿令“郡人”孟获引诱煽动蛮夷造反,而没有说他是蛮夷。

事实上,孟获演变成蛮夷是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的。唐代之前基本上就是说孟获是汉族的“大姓”,到了唐朝则隐隐约约开始说孟获是蛮夷,而到了元、明、清三代,由于小说(特别是《三国演义》)、野史、笔记等材料的不断加工和渲染,孟获就成移动大流量卡了著名的“南蛮王”了。早期的史料对孟获的民族问题未加明确记载,而越往后就会越接近历史的真相吗?显然是不符合情理的。

最后要说的是,孟获能够演化成一个蛮夷的形象是不难理解的。因为历史上的南中地区,多次出现一些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部落联盟和割据政权,包括“滇国”、“夜郎国”、“哀牢国”、“南诏国”和“大理国”等等,很容易给汉人带来“夷人作乱”的假象。孟获既然没有吕氏(吕不韦后代)、雍氏(雍齿后代)那样明确的来源来历,而历史文献多说他为夷人所信服,又带领过蛮夷和诸葛亮作对,那么他被视为蛮夷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不知大家怎么看?


友情提醒: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!
QQ交流群:226333560 站长微信:qgzmt2

原创文章,作者:sunyaqu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allk.cn/74218.html

(0)
sunyaqunsunyaqun
上一篇 2024年12月20日
下一篇 2024年12月20日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